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中心 >> 科技进展 >> 种植业 >> 正文
科学家在种子萌芽控制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日期:2018-08-29 作者:编译:龚晶 来源:农科智库 点击:
     根据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的一项新研究,MFT基因会阻止种子在黑暗或阴暗条件下发芽,在这些条件下种子的生存机会较低。
    科学家研究了油菜的一个非常近的近亲——拟南芥。该研究提高了人们对植物生命周期中最重要阶段之一的理解,且可能有助于提高未来农作物的种子质量。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已经知道,两种植物激素在调节种子是否以及何时发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脱落酸”或者说“ABA”阻断发芽,“赤霉素”或者说“GA”促进发芽。
    然而,在这些激素根据光的质量对发芽进行控制的机制方面,我们的研究取得了突破,研究人员发现MFT是整合和翻译来自“ABA”和“GA”的信号的关键要素。
    MFT基因受光质量的调节,并接收来自“ABA”和“GA”的信号。在黑暗或阴暗的条件下,它便指导MFT蛋白的产生,而MFT蛋白通过启动阻止生长的基因块并切断促进生长的另一块基因来调节发芽。
    这可以防止植物在错误的条件下发芽,比如,光线不够的时候。
    论文通讯作者、约克大学生物系新农产品中心教授伊安·格雷汉姆(Ian Graham)教授说:“这是植物进化出非常复杂的分子机制来适应环境的又一绝佳例子。这使得种子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这样当时间合适时,比如,森林中的一棵树倒了或土壤被翻转时,种子就可以立即行动。”
    对于多种植物来说,种子感知光质量的能力可以告诉它是位于阳光直射下,是在其他植物的树冠下(只允许一定质量的光通过),还是在黑暗中(种子埋在土壤里时通常是这种情况)。
    在野生植物物种中,即使在允许发芽的条件下种子仍保持休眠的能力对于存活也很重要。对于各种农作物来说,消除这种休眠是植物育种项目必须应对的首要性状之一。
    论文主要作者、约克大学生物系的法比安·范斯提吉(Fabian Vaistij)博士补充说:“了解控制种子萌发的分子遗传基础将为改善种子质量和幼苗活力提供新的工具,并为未来开发出新的作物品种。”
    论文“通过调节拟南芥中植物激素的反应,MFT基因在远红光条件下抑制种子萌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来源:英国约克大学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报道)
注: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刊载本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
电 话: 010-51503304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板井曙光花园中路9号
京ICP证090834号 京ICP备09053977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