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乙烯调控种子休眠新机制
日期:2019-04-15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
日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秀团队同德国马普植物育种所、弗莱堡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揭示了乙烯调控种子休眠形成的新机制,对开展优化育种、减少作物种子穗发芽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相关成果于 3 月 6 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细胞》上。
以往研究表明,种子休眠受多种植物激素调节,除广泛报道的脱落酸和赤霉素外,乙烯也在种子休眠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其分子机制知之较少。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图位克隆技术证实,拟南芥的一个种子休眠突变体 rdo3是由乙烯受体 ETR1 突变功能缺失引起的。在该突变体中,乙烯响应因子 ERF12表达上调,其表达的蛋白 ERF12 可以结合种子休眠关键因子的启动子,并通过招募抑制因子抑制其表达,进而负调控种子休眠。穗发芽是指农作物种子在收获前由于潮湿天气诱发的在母体植株上发芽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及加工食品品质,是一种世界性的灾害。防止穗发芽发生的有效途径是使种子成熟后保持适度的休眠,使其既不会发生穗发芽现象,又不至于因休眠过深影响田间出芽率。
以往研究表明,种子休眠受多种植物激素调节,除广泛报道的脱落酸和赤霉素外,乙烯也在种子休眠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其分子机制知之较少。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图位克隆技术证实,拟南芥的一个种子休眠突变体 rdo3是由乙烯受体 ETR1 突变功能缺失引起的。在该突变体中,乙烯响应因子 ERF12表达上调,其表达的蛋白 ERF12 可以结合种子休眠关键因子的启动子,并通过招募抑制因子抑制其表达,进而负调控种子休眠。穗发芽是指农作物种子在收获前由于潮湿天气诱发的在母体植株上发芽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及加工食品品质,是一种世界性的灾害。防止穗发芽发生的有效途径是使种子成熟后保持适度的休眠,使其既不会发生穗发芽现象,又不至于因休眠过深影响田间出芽率。
注: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刊载本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 [02-29]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 [02-29]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分
- [02-29]北京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
- [02-29]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都农业该
- [02-29]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竞争力评价
版权所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
电 话: 010-51503304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板井曙光花园中路9号
京ICP证090834号 京ICP备09053977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
电 话: 010-51503304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板井曙光花园中路9号
京ICP证090834号 京ICP备09053977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