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无疑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各行各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农业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梳理了《意见》对农业所提出的要求,分析了首都农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几点要求,以期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都农业该做什么
《意见》在很多方面都明确了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保护农业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建设3大内容。
(一)保护农业资源
《意见》从法律法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经济政策和统计监测等方面,强调对水、土壤、森林、草原、湿地等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在法律法规方面,《意见》提出要修订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以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在用途管制制度方面,提出要坚持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科学划定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领域生态红线。在经济政策方面,提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在统计监测方面,提出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针对保护农业资源,《意见》提出的相关目标要求是: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二)转变发展方式
《意见》从加强资源节约、推动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污染防治等方面,布局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强资源节约方面,《意见》提出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在推进节能减排方面,提出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水平。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提出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在推进污染防治方面,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针对转变发展方式,《意见》提出的相关目标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三)加强生态建设
《意见》主要从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2个方面,规划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一方面,《意见》提出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而且,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以美化乡村环境、改善农村生态。此外,还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另一方面,《意见》提出要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即加快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实现休养生息。此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还要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退牧还草力度。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都农业做了什么
可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特殊,因为它对生态环境同时具有正负2方面的外部性。一方面,农林水本身就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织部分,发挥着农业生产、空气净化、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护、休闲娱乐等的多方面的有益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化学投入、粪便积存、污染物排放以及产后环节的废弃物处置,能加剧资源紧张、造成面源污染、产生温室气体、释放有毒气体和颗粒,进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由此可见,农业领域要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得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尽可能地扩大正外部性,减小负外部性,而首都农业也的确围绕这2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强化正外部性
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造林绿化,恢复湿地水体,美化乡村环境,推动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1.加快植树造林,清洁净化空气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能防风固沙、吸收有害物质、捕捉温室气体,清洁净化空气的作用非常显著。北京山区面积占62%,森林资源非常丰富。为了进一步强化森林的生态效益,北京市于2012年启动了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截至2014年,已完成造林95万亩,植树5100万余株,全市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底的14.85%提高到24.5%,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底的37.6%提高到41%,已达到《意见》所提出的目标要求。森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推动农业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据测算,2009年至2013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以年均3.8%的速度增长,2013年年产值达到3449.8亿元。
2.恢复建设湿地,涵养净化水体
湿地会产生大量水蒸气,可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能诱发降雨,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此外,还能降解有毒、污染物质,净化水体,因而被称为“地球之肾”。近几十年来,全市湿地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到2010年,湿地总面积仅存5万公顷,约占全市面积的3%。从2012年开始,全市利用河道、沟渠、坑塘、藕地和雨洪积水,已累计恢复和建设湿地5.3万亩。据测算,包括湿地在内的全市280平方公里水面,综合生态服务价值已达到3900多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22%。
3.优化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2006年新农村建设启动伊始,北京市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并鼓励在村域内可绿化的边角空地栽花种草、植树绿化。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推动下,一批“村庄周围园林化、村内道路林荫化、河渠公路风景化、基本农田林网化”的“美丽乡村”逐步涌现。截至2014年,全市已评选出93个“北京最美的乡村”,它们依托环境美化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据统计,2014年“十一”假期,占全市行政村总数2.36%的“最美的乡村”,吸引了郊区游客总数的16.9%,占旅游总收入的12.8%。
(二)弱化副外部性
北京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显著降低了农业化学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缓解了面源污染,基本实现了低碳化、循环化发展。
1.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北京市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农业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进入新时期以来,北京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出了一条“高端、高效、高辐射”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特别是2014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对调整农业结构和推进农业节水提出了量化要求。截至2014年,全市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5万亩,占到总灌溉面积的88%,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05,农业用新水量从2001年的17.4亿方下降到7.3亿方,降低了58%。可以说,农业用水效率已远远超过《意见》所要求的目标水平。全市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从2005年的4.94吨/公顷提高至5.33吨/公顷,提高了7.8%;单位一产从业人员创造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05年3.84万元/人提高至9.44万元/人,提高了145.83%。
2.降低化学投入,减少面源污染
据测算,根据北方地区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二熟制农田粮食作物年氮肥用量不宜超过400公斤/公顷,蔬菜作物不超过500公斤/公顷。而根据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的监测统计,全市年仅氮素纯量投入平均为494公斤/公顷,但是,氮肥利用率仅为2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10-20个百分点。氮肥的过量施用不但会污染土壤,而且导致多余的氮肥以NO2气体形态逸失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针对这一问题,通过采取化肥减量、有机替代、绿色培肥等技术,2006年至2013年,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肥59.37万吨,推广面积1219万亩次,使化肥施用量降幅达18.2%。此外,通过建立绿色防控体系,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投放性诱捕剂、布设黄板色板等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全市绿色防控面积从46.75万亩增加到113.6万亩,化学农药用量下降比例达34.6%。得益于上述举措,截至2013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2%和10%。
3.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所采用的机械化耕种、灌溉、收获、运输等活动以及设施农业的冬季取暖,都会消耗大量能源,进而间接产生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北京农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扎实提高现代化水平,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能耗大幅下降。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已达到76.4%。另据统计,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已从2006年的325.5万千瓦,下降至2013年的207.7万千瓦,降幅达到36.2%;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从2006年的1.04吨标准煤,下降至2013年的0.63吨标准煤,降幅达到39.4%。2013年,全市又开展了“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优质燃煤替代、取暖煤改电、天然气入户、太阳能热利用、液化石油气下乡等工程。据测算,2014年全市农村地区“减煤换煤”行动完成任务122万吨,共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000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6800吨,减少烟尘排放1.3万吨,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4.加强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以前,农作物收获以后,秸秆等废弃物难以有效利用,农民通常会选择“一烧了之”。然而,农作物秸秆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炭质颗粒、CO2、CO、氮氧化物、苯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会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畜禽粪便会排放氨氮以及含有有机酸、氨、硫化氢、硫醇、酚类和吲哚等的气体化合物,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和空气污染。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市加大了管控力度,并积极发展循环产业,显著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2014年,北京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十二五”农业水污染物减排目标的省(市),农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7%。另外,全市年产畜禽粪便700万吨,其中,肥料化利用率达到70%,平均回田率达到85%。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为全市减少了150万吨二氧化碳和2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可吸入颗粒物。
5.创新种植模式,确保裸地覆盖
冬季裸露农田容易导致扬尘,进而增加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因此,需要采取生物覆盖、留茬免耕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目前,全市季节性裸露农田覆盖率已达90%以上,农田扬尘现象基本消除。未来,随着全市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进一步推进,还将采取“生态作物+雨养旱作作物”“景观作物+雨养旱作作物”“多年生越冬生态作物种植”等模式,广泛种植适宜北京地区越冬,具有冬季覆盖作用的小麦、小黑麦、牧草、绿肥等作物,越冬油菜、二月兰等景观植物,板蓝根、黄芩等中药材,以基本实现冬季农田的全面覆盖。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都农业还要做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重要素的共同保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现有的工作和成绩的基础上,北京农业还需要有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做保障,以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另外,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
(一)严格制度约束
《意见》要求,要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据报道,北京市即将划定“两线三区”即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区、缓冲区和集中建设区。划定后,生态保护红线区约占市域面积的70%。在资源消耗上限方面,2014年印发的《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也对农业用水和用地量做了明确的部署。下一步,还应设定并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包括农业在内的各类产业的结构,实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要达到这一目标,还要加快制定修订农业领域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以指导农业生产经验行为。
(二)强化经济激励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仅仅有制度约束还不够,还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相关主体提供经济激励,以引导其积极参与。特别是在农业领域,生产者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规模相对较小,标准化程度低,经营极为分散,在监督管理方面行政手段难以奏效。为此,需要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相关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有关资金,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三)倡导全面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应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和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特别是对农业生产者而言,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可能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营收入的下降,甚至可能是放弃多年从事的产业,因而极有可能会遇到一定阻力。这就需要采取农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科普教育培训,使其认识到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性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另外,也应在市民中间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食品消费方式,引导其合理搭配膳食,减少肉蛋奶等产品的过量摄入。这样既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又能够降低畜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二次资源投入,可谓一举两得。
- [02-29]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 [02-29]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分
- [02-29]北京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
- [02-29]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都农业该
- [02-29]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竞争力评价
电 话: 010-51503304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板井曙光花园中路9号
京ICP证090834号 京ICP备09053977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