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北京市召开农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立足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方向推进农村工作。农业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在服务首都战略定位过程中应承担重要责任。既然如此,那么,北京农业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要回答该问题,需要首先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力做一下综合评估。此外,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在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有必要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以便于总结“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成效,明确“十三五”时期的战略选择和工作重点。2014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本编辑部开展了北京农科城高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十三五”发展对策研究。以此为基础,本编辑部对指标体系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拓展,从而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思路,以期为“十三五”时期强化农业对首都战略定位的服务功能提供参考。
一、评价方法
一般来说,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其中,德尔斐法、层次分析法采用人为主观方法确定权重,缺乏一定的客观性,而主成分分析法则可以实现客观赋权,比较适合多指标、高纬度的数据分析。结合研究实际,从易操作性和科学性角度考虑,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现代农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主要特点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方法,可将众多初始变量整合成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变量。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如下:(1)用较少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并使这些指标尽可能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从根本上解决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使其互不相关,又大大简化了原始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2)各综合因子的权重根据因子贡献率大小来确定,克服了某些评价方法人为确定权数的缺陷,使得综合评价结果具有唯一性,而且客观合理。该方法既可以用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年度对比,也可用于截面数据的同类对比,因而近年来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求解观测变量相关矩阵的特征方程,得到k个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将特征值按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代表k个主成分所解释的观测变量的方差。主成分是观测变量的线性组合,线性组合的权数即为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中的元素。为了达到简化数据的目的,依据一定的准则提取其中特征值较高、对解释原始数据方差信息贡献率较高(一般不小于80%)的若干主成分予以保留。
二、评价过程
国内外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竞争力开展定量测算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989-1995年期间,WEF和IMD开展合作,每年出版一份《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该报告采用300多项定量与定性指标,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4个国家与10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分析。1995年以后,IMD和WEF开始采取不同的指标体系,独立进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其中,IMD的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4大部分,而WEF的指标体系则包含基础条件、效率提升以及创新与成熟度3大部分。
国内研究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架构有几种主要类型。一类是借鉴IMD早期分析框架设计指标体系。例如,张汝飞、赵彦云(2014)尝试借鉴IMD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从竞争力实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共7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另一类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例如,高长远、王宏起(1999)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实际,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利用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与竞争态势4类包括30个指标,评价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有一类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例如,谢章澍、朱斌(2001)从协同理论处出发,从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评价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量化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研究,在相关竞争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特点,借鉴国内外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方案,构建出较为系统完整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借鉴IMD新的世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首先选取了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4大类指标。其中,经济绩效主要反映地区经济规模、经济增速、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能力等宏观经济状况;政府效率主要反映地区政府在行政管理、财政收支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能力;企业效率主要反映各产业的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等内容;而基础设施则主要反映地区自然资源、市政设施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基本状况。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现代农业包含的细分产业领域较多,企业效率类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考虑到现代农业所具有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性以及一二三产融合性等特征,这里重点选取了种业、农业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投入品生产、节能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功能农业、农业信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此外,为了体现首都功能定位调整对产业发展所提出的“高精尖”要求,本研究又增加了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两大类指标。其中,创新能力主要用来体现“高”和“尖”的发展要求,而资源利用则主要用来体现“精”的发展要求。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含6大类共73个指标。每项指标数据均来源于统计年鉴或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
三、评价结果
本研究采用Stata12.0对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考虑区域之间的可比性,这里仅对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进行比较。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北京农业的竞争力得分在4个直辖市中最高,说明其发展实力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分指标类型来看,经济绩效竞争力排名第3位,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第2位。根据前面的定性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受到自然资源和经济规模的限制。因为北京市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大,实际情况决定了各类产业都不能走大规模、高投入的粗放式发展道路。除了这两个指标以外,政府效率、企业效益、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4类指标均排名第1位,说明北京创新能力突出,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及在优惠政策推动下,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然资源方面的制约,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要素类型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
得分 |
排名 |
得分 |
排名 |
得分 |
排名 |
得分 |
排名 |
|
经济绩效 |
-1.40825 |
3 |
0.303266 |
2 |
-2.30521 |
4 |
3.41019 |
1 |
政府效率 |
1.500919 |
1 |
-1.25577 |
3 |
1.364923 |
2 |
-1.61007 |
4 |
企业效益 |
2.187552 |
1 |
-0.78463 |
3 |
0.665215 |
2 |
-2.06814 |
4 |
基础设施 |
-0.03496 |
2 |
-1.17778 |
4 |
-0.67027 |
3 |
1.883007 |
1 |
创新能力 |
2.874338 |
1 |
-1.24859 |
3 |
-0.252 |
2 |
-1.37375 |
4 |
资源利用 |
1.722693 |
1 |
0.166135 |
3 |
0.194679 |
2 |
-2.08351 |
4 |
综合竞争力 |
1.892685 |
1 |
-0.57079 |
3 |
0.70078 |
2 |
-2.02268 |
4 |
四、因素分析
通过评价分析可以发展,制约北京现代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规模和基础条件,而产业规模和基础条件不佳的关键原因就是受到资源禀赋条件的限制。
(一)自然资源的制约
众所周知,北京市水、耕地资源极为匮乏,劳动力成本高昂。据统计,全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以下,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20,世界的1/80。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市耕地共340.8万亩,与1996年第一次土地调查结果相比,净减少175.1万亩,年均减少13.5万亩。自然资源的短缺导致产中环节比较优势低下。
(二)节能减排的制约
北京市正在下大力气治理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防污治污和节能减排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标准规范日趋严格,现已形成全国最为严格的地方大气排放标准体系。这在提高了企业环保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污染、高能耗涉农产业的规模扩张。
(三)土地成本的制约
北京市土地资源稀缺,已很难再提供大片的廉价土地,非农用地供给同样受到限制。同时,随着工业用地逐步实行“招拍挂”,北京与周边地区的非农用地价格差距将越拉越大,很多涉农产业难以扩大规模,以实现比较优势。
(四)产业结构的制约
2014年,北京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7.9%,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而且,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服务业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重越来越低,这就使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弱势,难以充分获得支撑产业发展的各种资源。
五、战略选择
针对北京市的自然资源约束,结合科技资源优势,提出“一纵”和“一横”的“十字形”发展战略。其中,“一纵”是指替代资源型战略,即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横”则是指虚拟资源型战略,即在既定科技水平下,通过贸易、行政都手段,控制更多的资源。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资源是狭义的资源,主要指土地、水等自然资源。
(一)实施替代资源型战略
替代资源是指用途上能够代替某些珍贵或稀缺物品的各种原材料或物品,通常具有被替代原材料或物品的全部或主要性能,能保证产品的全部性能或主要性能满足用户要求。可以说,替代资源的存在与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冲击。目前比较常见的替代方式包括: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用较充足的材料代替稀缺材料,用较便宜的材料代替昂贵的材料,用非金属材料代替金属材料,用新型材料代替传统材料,用国产或当地材料代替进口或外地远距离调进材料。
本研究将替代资源的涵义做了拓展,用来表示通过增加一种投入要素以提高稀缺要素的生产率,以突破该种稀缺要素瓶颈性制约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用科技要素替代自然资源要素,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驱动,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根据上述界定,替代资源型战略的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种:(1)使用再生资源,如使用雨水或净化水,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废弃物进行循环资利用等。(2)降低自然资源投入,如借鉴新加坡EDITT大厦经验,建立“垂直农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等。(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发展工厂化农业、精准农业等。
(二)实施虚拟资源型战略
为弱化水资源短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国际上提出了“虚拟水资源”的概念。虚拟水资源是指用来生产贸易产品的水资源,在交易这些产品时,生产它们的水资源也进行了一次潜在交易。虚拟水资源战略是指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来实现水资源和粮食的双重安全。例如,智利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基于铜、水果、纸浆、白酒和三文鱼等产品所带来的“虚拟水资源”出口。
本研究同样对虚拟水资源的概念进行了拓展,使其涵盖了水、土地、生态环境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资源,也就是虚拟自然资源。虚拟资源型战略的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种:(1)调整产业结构。将高资源消耗型产品转移到外埠生产,集中优势资源从事资源消耗量低、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率好的产业,并通过区域和国际贸易调剂余缺,实现各类产品的供求平衡。(2)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开展产业链合作,本地负责研发和销售,在外埠建立生产基地开展商品生产,形成“研发销售在内,生产加工在外”的高端发展模式。另外,利用区域一体化所提供的机会,扩大可控制的自然资源规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3)进行资源跨区域调剂。例如,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的调节余缺。
- [02-29]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 [02-29]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分
- [02-29]北京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
- [02-29]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都农业该
- [02-29]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竞争力评价
电 话: 010-51503304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板井曙光花园中路9号
京ICP证090834号 京ICP备09053977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047